炭黑產業網據輪胎商業消息,輪胎廠減產、停產已從預估走向了確定。2月24日開始的俄烏沖突,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輪胎產業,也對歐洲市場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而目前的歐洲輪胎市場,即將迎來“最冷”寒冬。
俄羅斯產能損失超兩千萬套
雖然因為俄烏沖突,不少歐洲企業關停了在俄羅斯當地的輪胎廠,但同樣也在遭受著產能下滑的巨大威脅。
輪胎行業也不例外。在俄羅斯擁有輪胎制造業務的七家非俄羅斯輪胎公司中,所有公司都大幅削減了在俄羅斯的業務活動,其中兩家——米其林和諾記輪胎公司——宣布撤廠。然而,這次撤廠可能帶給歐洲輪胎企業的損失,目前我們尚未清楚。我們只能從既往資料查詢到一些線索。諾記俄羅斯Vsevolozhsk 的工廠產能在1700萬條,其在俄羅斯和亞洲的年銷售額約為3.78億美元(約合27億人民幣);米其林的俄羅斯輪胎廠則占到了米其林1% 的全球產能。而從另外的公開消息顯示,目前合計在俄羅斯退出的產能可能已達到了400萬條左右。

這些產能需要另做安排,但是是否真的能夠全部消化,我們并未得到明確答案。此外,還有頭部輪胎企業減少了在俄產能,但是目前減少到多少,這些輪胎廠并未對外透露。而進口方面,據CRPT統計,多個國家的輪胎進口數量急劇下降。其中,韓國下降了 54%,至76萬條輪胎;日本下降了 54%,至 50萬條輪胎;盧森堡,下降60%,至 33.6萬條輪胎;德國減少了42%,至 30.4萬條輪胎。
不過并非所有產能都停滯下來,優科豪馬、蒂坦國際等輪胎企業,因業務需要恢復了在俄羅斯的生產。不過他們也并未過多談及未來在俄規劃。由于豐田、雷諾、捷豹、福特、寶馬和沃爾沃等車企也在退出俄羅斯,這就意味著不少輪胎廠在俄的配套業務也在縮水。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只有俄羅斯受到了損失,隨著9月份的到來,歐洲不少輪胎企業陷入到了更可怕的危機當中!
歐洲輪胎廠損失更大
進入9月中旬,隨著“北溪一號”斷氣,歐洲能源的告急不斷侵蝕歐洲的化工行業,歐洲輪胎工廠開工“亮了紅燈”。在近日德國橡膠工業協會(Wdk)的一份聲明中,其提到能源、原材料和物流價格的大幅上漲正在大幅壓制產品利潤;而由于能源費用在歐洲消費者支出比例中的提升,輪胎企業的漲價會進一步壓制消費者的輪胎替換意愿。
如果歐洲能源危機繼續惡化,輪胎廠高成本下開工率降低將會成為事實,而在支出結構改變下,消費者選擇購買并未受到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沖擊這么嚴重的地區的輪胎產品的幾率增加。而這就意味著,即使沒有遭遇到像在俄羅斯一樣的產能大撤退,日子也會變得像俄產能在第二季度時一樣地“危機重重”。
中國輪胎填補空白
實際上,已有輪胎企業目前接到了海外的輪胎訂單,尤其是來自俄羅斯的訂單正在快速增長。由于歐洲輪胎企業的撤離,俄羅斯高性能輪胎產能遭遇嚴重下滑,這也為中國輪胎企業的高性能輪胎銷售增加了難得的機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俄羅斯輪胎庫存并不算少。據CRPT出示的數據,目前俄羅斯可用倉庫儲備估計為8000萬條輪胎,其國內市場的月需求量接近360萬條輪胎。因此,CRPT預估目前的庫存數量可以滿足未來 18 個月的需求。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俄羅斯不需要輪胎進口,實際上,CRPT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前6個月,俄羅斯進口了1090萬條輪胎,比去年同期的 850 萬條增長了 22%。其中,從中國進口的輪胎總計370萬條,比2021年上半年增長44.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增長主要來自于中國輪胎對歐美品牌的替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米其林此前在高端輪胎市場和汽車市場都有較高的占比,因此高端市場的輪胎銷售仍然收到較強沖擊。
不確定的未來
受在俄銷售下滑影響,目前已有歐洲輪胎廠尋找中國輪胎企業進行產能合作實現在俄的“曲線救企”,但是目前市場是只有不確定的小道消息,真正“花落誰家”依舊未知。中國輪胎企業能不能吃下這筆大單,能吃多久也未確定。
(原標題:寒冬將至,胎企哭成一團)